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打新资金撤离 机构抱怨“红包”过小
2014-07-06 23:45:05   来源:中国登封网   评论:0 点击:

  现在大家最关注的事情就是证监会与机构在新股制度上的博弈。一位券商内部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机构都很无奈。有一些机构客户

  “现在大家最关注的事情就是证监会与机构在新股制度上的博弈。”一位券商内部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机构都很无奈。有一些机构客户融资去打新股,但是他们的收益率没法覆盖成本。事实上,已经有几家机构公开向证监会表示对新股制度的异议了。”

  新股重新开闸,机构的心情却从最初的略带兴奋变为冷静乃至抱怨。“我们肯定会继续打新股。”一位基金经理坦言,“但是现在打中的难度太大,希望以后制度更改。”

  事实上,不止一位投资界人士表达了上述的期望。他们争议的焦点集中在两个部分:一是获配额度太低,二是全额缴款。但是目前看来,这一制度暂时还没有松动的迹象。6月27日,证监会对网下申购为何要先缴款做出了回应:“一是防范随意报价、投机报价、人情报价,促进审慎报价。二是防止没有足够资金的投资者参与,促进网下投资者的申购,反映其真实的需求情况。本次新股发行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报价入围的投资者因没有足够资金而不缴款的情况。三是与网上先缴款、后配售的要求保持一致,体现公平性。”

  “目前你听到的机构抱怨,主要因为网下配售政策导致打新收益率较低。”一家基金研究部的副总称。事实上,不少投资界人士认为打新股就是“抢红包”,只是对很多人来说,这个红包有点太小了。

  机构抱怨

  本报记者通过公开资料统计发现,在新发行申购的4只股票中,东北证券等7家证券公司的自营账户均按照上限3300万股申购龙大肉食,冻结资金3.23亿元,最终每家获配8.27万股;海通证券等4家的自营账户均按上限1430万股申购飞天诚信,冻结资金4.74亿元,最终每家获配1.23万股;海通证券等12家的自营投资账户均按上限1200万股申购雪浪环境,冻结资金1.77亿元,最终每家获配1.58万股;安信证券等21家均按上限1200万股申购联名股份,冻结资金1.19亿元,最终获配9021股。

  以上仅是按照上限申购的各家券商自营账户的情况,更遑论比这个体量更大的按照上限申购的基金、企业年金计划和保险账户了。

  全力投入打新股,获配的个股比率过低,这也难怪机构抱怨声不断。

  “新股制度有很大的问题。”上述基金经理直言不讳地表示:“这就是大锅饭。”

  他表示,公司旗下有两只基金用上亿元的资金去申购一只个股,然而最终却仅获配1.5万股,即使该个股的股价在上市后翻番乃至更高,公司也不过收益十余万元。“十几万元,对基金的净值来说,影响太小了。”

  对基金来说,最让他们郁闷的是没有可以操作的空间。“年初那一轮新股发行还有操作的空间,现在我真的没想明白还有什么(操作的空间)。”上述基金经理说。

  红包急剧缩水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其实经历过了一轮裂变。

  今年1月初,新股重新开闸。当时发行的公司主要根据2013年11月30日发布的《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发行和定价,这份意见稿引入了主承销商自主配售机制。

  《意见》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对于网下入围机构的数量限制。根据《意见》的第三大条“进一步提高新股定价的市场化程度”的第二小条中规定,网下投资者报价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预先剔除申购总量中报价最高的部分,剔除的申购量不得低于申购总量的10%,然后根据剩余报价及申购情况协商确定发行价格。

  此外,《意见》中还规定“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下的,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应不少于10家,但不得多于20家;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应不少于20家,但不得多于40家。网下发行股票筹资总额超过200亿元的,提供有效报价的投资者可适当增加,但不得多于60家。有效报价人数不足的,应当中止发行。”

  这使很多新股的网下获配机构数目限定到20家,并引发了各家机构对配额的争夺。“当时我们还中了一个签,获配几十万股,最后涨了60%,收益还可以。”一位基金经理坦言。

  对于中签的机构来说,这是“黄金时代”。当时,以网下成功配售纽威股份的20家机构都浮盈数亿元,而成功网下配售跃岭股份的数十家机构投资者也曾一度浮盈数千万元。

  不过自3月份开始,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3月21日,证监会公布了《关于修改〈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的决定》。在新修订的办法中,上述规定将发行机构的数量上限取消,只规定了下限:“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含)以下的,有效报价投资者的数量不少于10家;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有效报价投资者的数量不少于20家。”

  这造成了此次发行网下配售获配的机构很多,获配的数量很少的局面。而机构对此也分成不同的意见,一些对打新股寄予厚望的机构,直接表达了不满。但也有基金直接表示,这是“公平”。

  “我对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非常满意,相比之前的制度更为公平,也基本消除了单只基金通过打新来操作新股股价的可能。总体上,我们还是主要依靠正常的投资而非打新来获取收益。”大摩卓越成长基金、大摩主题优选基金基金经理周志超表示。

  “我们都在等着看博弈的结果。”上述券商内部人士称,“事实上,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反复复博弈的过程。资本就是逐利的,他们永远追求更多的询价空间,更多的操作可能。”

  赎回潮涌

  虽然各家IPO公司都表示宣称以打新为目的的机构不能参与新股申购,但这更像是一个字面游戏。本报记者注意到,在新股开闸前,不少基金公司都以打新股作为宣传的噱头,称通过基金申购比投资者自行申购的收益率更高。

  然而,现实却让他们和他们的投资者非常失望。与此同时,失望的恐怕还有券商专项投资计划。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时候,有不少券商专项投资计划都是专门为打新股成立的。”一家券商副总裁对本报记者表示:“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恐怕无法覆盖成本。因为很多券商专项投资计划都会使用杠杆来打新股。”

  使用杠杆,简单地说就是借钱打新股。记者了解了一下业内的基本情况:普通投资者借钱打新股,成本在8%以上,而如果是机构客户,借钱的成本一般在5%到6%之间。

  “我们做了一个测算,如果按照这样的中签率和发行频率,即使所有的个股都中签,一年的收益率也就在6%上下。”一位基金经理坦言。如果按照此收益率水平,券商专项理财计划和基金都会面临更大的赎回压力。

  “现在很多针对新股的专项计划都还在封闭期。”一位大型券商的非银行金融业分析师表示:“如果说得更直白一些,那么一旦这些专项计划放开赎回时,他们必然会面临很大的赎回压力,因为打新股赚不了钱,覆盖不了成本。”

  事实上,更让机构揪心的是,他们对今年行情的判断普遍不看好,“今年二级市场走势不太好。加上新股的定价政策,因此大家都想侥幸中一把。”上述分析师称。

  正因如此,尽管目前打新的中签率不高,不少投资界人士仍然采取“不抛弃、不放弃”的策略。

  “我们肯定会继续打新股。”上述基金经理称:“一方面我认为三季度的行情不会太好,所以我不会太快建仓;另一方面,打新股如果中了,还是占了很大便宜的。”

  任何事情都有利弊两面,如果仅靠行政手段压制新股发行价格,以及“大锅饭”式的网下配售政策,恐怕也很难常态化。

  “短期来看,我认为网下配售政策改变的可能性不大。”上述券商内部人士称,“但到今年年底,随着《证券法》的改革预期,相关政策可能出现变化。”

相关热词搜索:红包 资金 机构

上一篇:武汉一座高架桥墩距离民房仅75厘米
下一篇:改革红利逐步释放 军工股持续赚钱效应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登封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登封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登封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登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