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河南 > 正文

一样“穿越”别样美
2014-10-22 09:21:29   来源:中国登封网   评论:0 点击:

  ——京剧《陌上看花人》观后  作者:尹松健  在穿越剧火爆荧屏、大行其道的今天,总导演姚志强先生和导演储兰兰小姐带领着他们全部

  ——京剧《陌上看花人》观后

  作者:尹松健

  在“穿越剧”火爆荧屏、大行其道的今天,总导演姚志强先生和导演储兰兰小姐带领着他们全部由中国戏曲学院八零后和九零后组成的团队,为北京青年戏剧节和广大戏迷观众奉献了一部同样“穿越”的新编京剧——《陌上看花人》。综观戏曲史,相比昆曲、越剧等更加“柔美”的剧种而言,受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因素影响,京剧舞台上把“才子佳人”的爱情作为主线的“感情戏”并不算多。而《陌上看花人》一剧,在尊重传统、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剧情,且结合了现代舞美、流行音乐元素,独具匠心地把一段穿越五百年的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用京剧来演绎,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之美。作为2011年北京青年戏剧节的参演剧目,《陌》剧于9月14日、15日在朝阳九剧场上演,引起了广大新老戏迷观众和媒体人士的强烈反响,有媒体评价“该戏运用了‘新京剧’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了一段具有传统意蕴和现代意识的凄美爱情故事”。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有幸现场观看了首场演出,因为在此之前对此戏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故事的情节、人物、年代,所以是抱着“无知者无畏”的心态,将自己放空了、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完整客观地来欣赏和感受这部新编京剧的。初观之,笔者窃以为,此剧有“四美”足以称道:

  一、简约之美。

  首先是舞美,该剧的舞台没有过分华丽的装饰、没有令人缭乱的灯光、也没有时下许多大制作的新编戏中喜欢使用的实景道具;当然也没有限于传统戏中的一桌二椅,而是只在台上布置了一组垂直交叉的类似江南园林中石砌墙和月亮门的写意造型,这组造型除了作为五百年前与后的时空交替隔断,推动剧情层次递进外,同时始终提示着观众,故事的发生地在江南杭州园林之中——综观戏曲史上的才子佳人戏,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甚至到近代的全部《红鬃烈马》中的首折《花园赠金》等等,好像古代男女爱情的发生地都要在园林之中,而同样作为“爱情戏”的《陌上看花人》,舞美设计如此,更能看出导演的匠心独运。

  再说音乐,也就是唱腔和伴奏。作为一出新编京剧,《陌上看花人》没有在本体音乐上刻意变造、矫作花样,而是根据情节发展和人物感情的需要出发,在恪守传统板式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就连乐队伴奏也是古朴简约,并没有加入繁多的民乐和西方管弦,如苏小小出场唱的反二黄“纵然是物是人非也难了,纵然是目断魂消也难抛”一段,让人乍一听来感觉耳熟能详,细细品之,却又独具新意,这样的创新看似简单,但无论从表现效果还是感染力上,皆可圈可点。

  所以我说近似古朴的,在传统前提下的创新,更容易达到新编戏“老戏迷能接受,新观众喜欢看”的目标,比起好多动辄数百上千万资金,刻意打造“动人气势”的大制作来,显得更实用,更有效,所谓“简约而不简单”意义也许就在于此了。

  二、化用之美。

  第一场中,苏小小一上场,我便想到了传统京剧《探阴山》中的柳金婵,而在储兰兰的转身亮相之际,我惊喜地发现,其乃“源于柳金婵,却高于柳金婵”,《探阴山》中的柳金婵是一身素白,而《陌上看花人》的苏小小(“兰魂”)却头披白纱,身上穿着一件点缀着红色兰花图案的白帔;还有上文提到的苏小小上场的反二黄唱腔亦是如此;另外,赏雪一场中,苏小小、阮郁、丫鬟小翠三人撑伞相扶而行的场景与身段,更不难看出是化用了传统戏《白蛇传》中的技巧;再如剧中花神出场手持雉羽,翩翩起舞,更是借鉴了梅兰芳大师早年代表剧目《西施》中的“羽舞”元素。这种从传统程式中汲取营养化而用之的手法,我认为是十分值得称赞并且大力提倡的。

  另据悉,《陌上看花人》由曾获得过著名音乐人李勋担纲音乐总监。西皮二黄的唱腔优美毋庸多言,单是那一段段时而徘徊耳畔的伴唱,就足以称美——大幕拉开伊始

  “朝朝暮暮日月明,

  岁岁年年人不同,

  花开花落似春梦,

  月圆月缺照孤灯。

  生生死死多少恨,

  心心念念旧时情”

  六句优美动听的伴唱深深吸引了我和在场观众——歌词古朴典雅,旋律清新雅致,更为难得的是,其虽用流行乐的配器和通俗唱法来表现,却让人感到透着浓厚的古典韵味,放在这部京剧中没有丝毫的突兀之感,而且朗朗上口,便于学唱传诵,当伴唱响起第二遍时,观众席上便已有不少人可以跟着低声吟唱了,随着这优美的旋律一次又一次响起,到演出结束时,好多观众都是边哼唱边退场的,所以,这不得不说是该剧在音乐方面化用与综合的一个巨大成功。

  此外,《陌》剧还借用了电影和纪录片的手法,在开场序幕和尾声之处首尾呼应地制作了动漫片花,那充满水墨意蕴的动画,配上古韵空灵的音乐和浑厚大气的旁白,让观者疑似随着苏小小来至梦境,穿越到了千百年前的杭州西泠桥畔,自始至终给观众营造了足够的身临其境的感官享受。

  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对传统艺术营养的汲取化用,还是对兄弟艺术表现手法的合理借鉴,都是新编剧目获得成功的有力保证。

  三、离奇之美。

  《陌上看花人》剧写:南宋时期,司马樨携妻文秀拜访岳父母,居西泠。兰花香引来魂飘五百年的苏小小。苏小小认出司马樨便是自己等待五百年的昔日恋人阮郁。而司马樨对前尘往事俱已忘却。于是,苏小小给他讲述了自己和郎君阮郁在南朝齐梁年间相遇、相知、相爱却因小小染病而终,不得长久相依的故事。然见司马樨与文秀新婚燕尔,苏小小最终离开。在苏小小离去之后,司马樨在文秀的无意之言中顿悟了自己便是五百年前之阮郁,竟一病不起,随小小芳魂而去。

  单从剧情简介上看,此剧就足够“离奇”了,正所谓“传奇者,无奇不传也”,中国戏曲发展至明清时期,“传奇”剧目占据了主流舞台,其中的“神怪戏”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这个层面来划分,《陌上看花人》就属于带有传奇色彩的“神怪爱情戏”,这使我不得不自然得用上文提到过的《白蛇传》与之比较,《白》剧中的白素贞是千年蛇仙,《陌》剧中的苏小小则是“五百兰魂”;白素贞修炼千年穿越到宋代寻找他的救命恩人、如意郎君许仙,苏小小则是五百年间以“兰花为凭,花香为线”寻找他前世未能长相厮守的恋人(已经是“司马樨”的“阮郁”);不同的是,不论后来如何,白素贞顺利的找到了单身的许仙,并且与他结婚生子,而苏小小却没有那么幸福——面对不明就里、不能相认,且已经娶妻、新婚幸福的司马樨,她只能暗自伤怀,最终不得不在

  “这等待五百年伴随于我,

  不敢想往日姻缘难再得。

  从不问这等待是对是错,

  到今日只能当做笑谈说。

  只要他来生里美满快乐,

  终然是不再相识又如何”

  的哀叹中让自己这段未了之情再次无果而终,杳然离去……所以,笔者以为,苏小小的命运更加离奇曲折,更加让人扼腕。而《陌上看花人》的观众就是因为这份离奇曲折的未了情而惋惜、动容,因此增加了全剧的凄美色彩。

  四、共鸣之美。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总有一些事情是不完美的,总有一些现实是无情的,尤其是纷繁的感情纠葛,人世间有多少“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情男儿,有多少“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无奈红颜?有多少“你到底爱不爱我”的纠结之问,又有多少“相爱的人不能够在一起”的无缘之叹?

  恰便似剧中的苏小小,五百年前,有与阮郁的无果而终,五百年后,又有与司马樨的来时已晚、阴阳相隔;再如司马樨之妻文秀,她始终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可新婚燕尔,司马樨就冷落佳人、情陷“兰魂”甚至随苏小小的“兰魂”而去,而这一切,文秀也只能眼睁睁看着,默默地承受……就是这种苦恋悲戚的剧情和缺憾的、不完美的结局,才引起了现代视角下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正如《陌上看花人》总导演姚志强先生所说:“该剧结尾采用开放式结局,希望观众能从中找寻自己的影子。相爱的两人最后不一定能在一起,我就是想借助苏小小的故事来表现当代年轻人在面对爱情、婚姻时的无奈与彷徨。”

  总之,新编京剧《陌上看花人》,是一部传统而又现代的,似曾相识而又耳目一新的成功的探索性实验剧目。它运用了京剧艺术固有的程式化表现手法和技术技巧,同时也注重现代戏剧的感染力和思想性的统一与提高;更值得一提的是,《陌》剧在尊重传统程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改动和创新——既给了老戏迷过瘾与怀旧的感觉,又给了新观众接受与喜欢的可能;既给了专业人士评判与创作的标的,又给了广大观众普遍与强烈的共鸣。笔者真心希望,类似的踏踏实实“不折腾”的新戏、好戏层出不穷,此乃戏迷观众之大幸!

相关热词搜索:一样“穿越”别样美

上一篇:托起儿童安全梦 途安促道路交通安全标准升级
下一篇:看秋冬时装流行趋势 雅迪电动车米恋嫩色大碰撞

分享到: 收藏

右侧版权信息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登封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登封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登封网“。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登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