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旺报》23日在头版刊文,认为“废‘国父’遗像,伤两岸感情”。报道援引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的话说,目前看来废除学校、公务单位悬挂“国父遗像”规定的提案只是高志鹏个人的意见,未来民进党立院党团和党中央的态度是关键,大陆方面会密切关注。选举才刚结束,就推动这类“符号性”的提案,伤及两岸情感,得不偿失。报道称,刘国深表示,如果只是“立委”个人的想法,大陆方面也不好多说,北京现在最关切的,还是中国主权领土是否完整,没有分裂;不过,他也强调,虽然个人意见的影响力有限,但两岸或民共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点点滴滴累积的。刘国深呼吁,民进党“立委”切勿把事情做过头,因为政党可能轮替,但两岸关系是持续存在的,做过头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给自己出难题。
“民进党改走‘装饰主义’台独?”台湾《联合报》23日以此为题刊登社论称,外界正在观察,不愿承认“九二共识”的蔡英文,将如何落实她“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推动两岸关系”的承诺。从民进党在“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态度看,似有意由“两国论”移向“两区论”;这项转变,被外界认为是狡猾、但不失务实的做法。如果蔡英文处理两岸关系选择务实,即意味民进党的“台独”路线不可能采取冒进主义;那么,高志鹏要求“去孙中山”,恐怕只能视为一种“装饰主义”式的“台独”路线。社论警告,“这种做法,或可带来一时精神上的快慰,但声称执政要富国利民,却立刻在这些历史枝微末节上偷鸡摸狗,恐将重挫民众的信赖”。
台湾《中央日报》23日发表评论文章称,蔡英文胜选之后,自然知道两岸关系不能冒进,“于是乎,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立场从两国论退回到两地区论。但是,民进党毕竟藏不住尾巴,日前又有立法委员提议要修法把国父遗像拿掉。我们相信,这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一连串去中国化的作为”。文章称,我们不能不提醒蔡英文,如果不能管好自己的“立法委员”或从政同志,想要在两岸关系上建立互信,有所突破,根本是缘木求鱼。陈水扁的教训,难道还不够吗!(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环球时报记者 崔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