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文化 >   内容页

翻哪些书可以最快掌握清代学术

2016-03-03 16:20:26

  中国登封网讯 清人谈经论史的集子是很值得看的,一方面是因为清代学术开创了现代学术的典范,只举一个例子,比如今日的文献综述和论文书写范式就是从清儒的“提要”和“札记”衍化而来。另一方面因为他们距离我们时代较近,社会形态与问题便比较类似,所以虽是古文,但读来却常能产生亲切的吐槽感。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拨清人的气象比前代更笃实,这里说的前代,自然指的是宋明这一段。两者的差距,只举一句评论你就能感觉到,清人中做春秋学的很多,最牛的那位叫顾栋高,他有一句话说:

  “大凡不求事实,而但求好题目说的好听者,皆宋儒之讲经也。”

  说白了,在清代学者看来,宋明那批文人,爱讲门面话,说出来蛮漂亮,要为天地为生民、心性理气什么的,实际上却虚的很。就从经史关系来说,宋人是“荣经陋史”,从宋儒王安石废汉唐注疏,倡新义理学,直斥《春秋》为“断烂朝报”,就开始贬损史学。后继他的道学人士,更是玩起心性之学。搞到后来,一论学就空空地剩下一堆心性理气。

  东西没错,做过了头就变了味。本来是每个人内心做的践履工夫,一两个念头体会,挚友之间深夜交流的“为己之学”,后来逐渐变的非要搁台面上仔细拆开来分析讨论才行,这就出了问题。修养是修养,但把修养的工夫论天天挂嘴头上当拆字游戏来做,就中了魔障。清儒就是要走出这个怪圈,就力反这类“宋人语录”。其实明代王阳明说“五经皆史”,已经有点儿纾解道学家偏执狂的意思,告诉年轻人呐,还是要落到实处和事上。(“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到章学诚时“六经皆史”,更是要点出一个经世致用、治教合一来(“六经皆先王之政典”)。经史与经世,这两点大致也可算是清儒的精神内核,由此也就衍化出种种具体的学术研究门径来。

  除了清代学者的大部头专题研究外,有一块儿不容忽视的就是清人文集,这块东西其实不好读,因为数量太多,都看一遍恐怕大半辈子就过去了。所以做学问基本上都会找些捷径。苦茶师有个例子举的好,他说:

  “过去教科书外,还有教参用书,就是老师用的书,我们的课本只有原文,而老师的教参上则有详细的解释说明。很多同学聪明滴买了教参,从而比别人早知道教科书的答案。后来读古书,很多朋友知道先看总目提要和读书记,从而获得了别人读古籍而不知道的答案。”

  总目提要和读书记确实是好东西,不过读清人文集还有一个取择的问题,集子是由文章汇成的,如何找出需要看的文章也是个问题,这就需要目录学。这方面,就可以推荐以下一些书:

  1、王重民:《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这本书是1931-1934年就编成的。那个年代,把要找的书找全了尚且不易,所以整本书仅收书四百多种。尽管书不多,格局倒清晰,总类自然是按四部来分,而细目则很细,比如“七礼总义”下面就分成宫室、冕服、婚礼、宗法、田制、封建、祭祀、庙制等二十多类,每类分别把清人讨论的文章题目编进去,清代又没有知网检索,所以这种书最便于我们迅速查找某一话题具体的讨论分析。该书仅提供文章的篇名与出处。所以后来像谭其骧便做过这种按图索骥的工作,用这本书的目录,查找古籍,编过《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有198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便比较方便使用。跟这本书一类的,还有贺长龄、魏源的《清经世文编》,其实也有类编的功用,对于清人的单篇文章分类检索,我们习惯于用它们。王书有1965年中华书局版。

  王重民:《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谭其骧《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

  2、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张先生年少立大志,想重修清史,这种志向搁现在学术界,导师准大棍子给你打灭了。然而,为学先立乎其大。张先生虽然没编成清史,但做的工夫最后凝结成的几本书依旧成为学界内部的典范型著作,其中《清儒学记》和这两本书就是主要成果。《别录》一书,据张舜徽自己说,他一共看了有一千一百多家清人的文集,并分别写下评语。由于文集好坏参差,所以最终只选取其中六百家。值得注意的是,张先生显然不是做简单的校雠工作,而是“好考作者行事,记书中要旨,究其论证之得失,核其学识之深浅。”这种从家世、行事探寻著述意旨的方法,同时也是我们公共号提倡“以史解经”的思想史分析旨趣所在,相较上面那本目录检索工具书,这两本书则是对大部分主要清代文集的总体概览,便于我们掌握全书的梗概与作者大致的思想倾向。刘永济先生读完《别录》后称叹道:

  “非有渊博之学,弘通之识,不足以成此书。观其评骘学术,论而能断,即足见其有学有识也。况其文笔雅健,又非常人所能逮;今人具此根柢者甚罕,能读此书者已不多矣”(《旧学辑存》)。

  “考镜源流”在这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探寻清代学术的源头,一是比叙学者“家学、师承或友朋讲习之益”,“以见授受濡渐之迹”(《别录·自叙》),一是追溯学术的“首创之功”(《条辨》P122),揭露学术剽窃之迹,阐述学术观点的发展演变过程。该书有1963年中华书局版和2004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

  3、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这本书跟上面张舜徽的书是一个类型,总收录诗文集约两万家 ,远超过前人所撰述的提要。该书是按照作者的生卒年代排列,并且提供笔画检索,比上面张舜徽那本更便于查找,然而也因为量多,因此提要的内容实在简陋,远远逊于张舜徽一书。提要在于介绍书籍内容,知人论世,而柯的提要则仅叙作者基本信息与卷数、藏刻等情况,并不能彰显提要的功用,但却有大全的意义。简言之,柯书收的全,张书评的好,各有各的用。本书有2001年北京古籍出版社版。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4、《四库全书总目》与《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因我们这篇文章讨论清代文集,所以就把这两本通用大书列在后面。在较早之前,有三本书是顾颉刚、陈垣那代学者必备的案头书籍,分别是纪昀等编修的《四库全书总目》、张之洞与缪荃孙编的《书目答问》、嘉庆时顾修编《汇刻书目》(此书后有朱学勤、傅云龙、罗振玉等增补),三本之中除《四库全书总目》提供提要外,后两本主要是作为按目搜书的工具使用。其中《汇刻书目》如今已被《中国丛书综录》取代,而《书目答问补正》的用法本身便是学者人手一本,不断在页间增补,最后形成自己的一本专有的读书书单,所以有多种不同的“补正”版本,如今比较好用的算孙文泱的《增订书目答问补正》,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清代的书单,可用于补充的还有孙殿起的《贩书偶记》与续编,孙在北京开通学斋书店,贩卖古籍数十年,该书即他所录经手之书,收书近万种,大部分是清代的著作,也兼收少许明代小说与辛亥以后抗战之前的著作,凡见于四库总目的一概不录。对外行的朋友来讲,这种目录书的用途就是把它搁手头上,看到一本好书,就附带查查同类或同时代还有其他那些好书。有人讲“因书即目,因目就学”之类的话,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孙文泱的《增订书目答问补正》

  《四库全书总目》,基本学者都会使用,不必赘述。对其修补最常用的还有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辩证》。而《续修四库总目》,则是1931年有日本退回庚子赔款为资金,柯邵忞等七十一人撰写而成,抗战胜利后,稿本由沈兼士接收,后全部归属中科院图书馆。如今网上容易下载到的就是齐鲁书社1996年出版的这个手稿影印本,字迹潦草,甚至涂改痕迹,极不便使用。在此前后,将此书分别排印出版的有:经部(中华书局1993)、丛书部(国家图书馆2010)、集部(上海古籍2014)、史部(上海古籍2015)。不过如果谈论提要的质量,豆友武的评论已经说的很直接了:

  《四库全书总目》

  “如果称《四库总目》的撰写者为“馆臣”,那么写《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尚书类)的最多是出版商和书贩子,先根据《书目答问》、《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定下来褒贬,然后节钞些序跋,如果是大书就钞上卷帙细目,再用文人墨客的读书记加以润色,最后举小例若干。当然,作为提要书,转抄因袭肯定不可避免,但抄完了还添油加醋,把序跋里的就这么一说变成了伟大的学术贡献,就只能说明撰写者实在口重。”

  不过念在清人的“读书记”(也就是书评)散在各处,难以一时查找到需要的,所以续修四库提要也可解一时之急。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

  5、“读书记”。上面提到“读书记”,由于本文是介绍一些清人著作的提要,便于迅速掌握大义,按理说四库和续修四库提要已经汲取了各类读书记的精华,大致够用了。然而其实存世的大量清人的“读书记”仍旧可作为“参考答案”。由于清人的“读书记”中自然保存有不少翻阅同代学者书后所写的评论,时代相近,前人自然能读出一些我们所不能体味的“微言大义”。这些“读后感”大多数并未全被两部四库提要所采纳(如姚鼐《惜抱轩书录》所收本人所撰提要原稿,因四库总纂纪昀不喜宋人之学,与姚鼐意见每每相左,所以常损益姚氏所作序论各文。)因此也是一条读书捷径。只是这类“读书记”多为个人别集,散见各处,至今学界未能将所有存世读书记汇编,按书目分别类聚评论的索引,所以查找起来极为不便。此前中华书局有两种丛书涉及这类著作,其一是“学术笔记丛刊”。其二为“清人书目题跋丛刊”。这两类丛书已囊括大部分著名的清代读书提要。

标签: 学术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产业